不追潮流只写生活,揽佬与《大展宏图》的全球逆袭
在信息洪流奔涌的当下,中文说唱《大展宏图》以意想不到的姿态席卷全球——从市井街头的短视频BGM,到纽约林肯中心前的舞蹈配乐,让岭南韵味跨越山海。创作者揽佬,这位在惠州多元文化土壤里长大的95后音乐人,用“又土又潮”的独特风格,让本土印记成为跨文化密码,展现出更为多元、接地气的岭南表达。
当争议与热度并行,他用最接地气的表达证明:当“土味”生长出自信,当生活本身成为创作灵感,文化传播便有了最鲜活的生命力。
从岭南土壤到世界共鸣
揽佬的音乐如同他的身份一样,自带多元化基因。出生于惠州的他,父亲来自四川乐山,母亲是广东本地人,成长在文化交织的地域环境中。
这种多元文化的浸润恒信期货,让他的创作天然具备文化包容性——《因果》融入了86版《西游记》配乐的集体记忆,《大展宏图》有着《帝女花》采样带来的粤剧韵味,更暗含着“得闲饮茶”“拜神祈福”等岭南生活哲学。
在他的作品里,集体记忆成为文化密码,就连东南亚、美国的华侨也能从“过年走亲戚”“清明上香”等描述中,触摸到血脉里的文化根系。揽佬说:“中国人其实没有很多区别,都是一样的,比如说你过年要走亲戚,清明或重阳你要上香。这些全国都有,海外华人也会这样做。”
这种对文化本质的精准捕捉,让他的音乐成为跨越地域的情感连接器。成都的生活经历更给了他音乐形式上的启发,这座城市“专且新”的音乐氛围,让他学会在传统中注入新潮元素。他将孟菲斯说唱节奏与岭南民谣的旋律感结合,制作出“土摇”风格的beats,形成了独树一帜的“揽菲斯”风格。
揽佬直言:“从小到大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比较土摇的节奏型。”这种文化元素的自由混搭,也恰好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对“真实不装”的审美追求。
从“被骂火”到文化反输出
“我基本都是被骂火的。”揽佬对自己的走红轻描淡写,却道出了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的奇妙逻辑。
《大展宏图》的爆火毫无预兆,最初甚至伴随着“梦到啥写啥”的质疑,但大量短视频的二创使用让这首歌如同滚雪球般扩散,最终形成现象级传播。这种“黑红”路径背后,是他对争议的通透态度:“你看不淡有什么办法吗?其实我还好恒信期货,我平时自己也会上网,能够理解那些人为什么讨厌这首歌,我刷抖音时候,五条有四条都是我自己的歌,我能理解的,所以觉得无所谓。”
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质,让这位“没资源没人脉”的音乐人找到了破局之道。作为数字音乐时代的原住民,揽佬熟悉网络平台的传播规律,打造“戴帽子、戴墨镜、穿成熟衣服”的标志性形象,将自媒体平台变成音乐推广的主阵地。他坦言“没有抖音,就没有揽佬,如果我没有发布视频,大家就看不到我。”就连传统音乐版权公司也是在看到他的平台影响力后主动找来。
他的成功印证了内容稀缺性的魔力——当多数说唱歌手沉迷于西方潮流符号时,他坚持用粤语唱本土故事,让“土味”成为最独特的潮流标识。更具深意的是,这种“土潮”风格实现了文化的反向输出。
博主用他的歌曲制作舞蹈视频,甚至林肯中心前的街头舞者也将其作为配乐。这种非官方、自发性的传播,在抖音上蔓延,比刻意的文化输出更具穿透力。
揽佬说,其实音乐没有刻意强调中国元素,却让世界在节奏与歌词中,感受到鲜活的中国市井文化。
从地域符号到人类共性
在揽佬看来,作品走红的终极密码藏在“人性共性”里。他的歌词里没有宏大叙事,多是“赚钱”“发财”“顺风顺水”等朴素愿望,却精准击中了年轻人的心理需求。“大家都想赚钱,想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。”
这种对现实情绪的捕捉,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产生共情——美国的打工人能理解“搞钱”的迫切,东南亚的创业者能体会“大展宏图”的渴望。 “地球人都差不多,因为我们都是人,人类自然而然有共性。”
他对“土”与“潮”的辩证理解,更消解了文化传播的壁垒。在《精选奇遇记》栏目中,当被中大学者林峥问及如何定义“土气”与“洋气”时,揽佬直言:“其实我个人觉得就是没有所谓真正土和洋的概念。只是人的喜好问题。英文歌听不懂时觉得神秘,中文歌听熟了觉得亲切,换个角度就会反转。这只是人类审美出来的东西,是你去定义的,它不是本身就有的。”
这种打破文化滤镜的视角,让他的音乐既能融入广东老板“赚大钱了也不飘,很低调,很谦虚”的生存哲学,又能对接年轻人街头潮玩的反叛精神,最终在“真实”的底色上实现跨地域共鸣。他觉得很多很精美的东西,一定有人比他更在行。“我存在的必要,就是可以更真实地展现。”
从《帝女花》的采样到“阿叔”形象的塑造,揽佬的创作始终围绕“文化根脉”与“人性本质”两个核心。“一千个读者,一千个哈姆雷特,你听我的歌,认为是什么样,那你就跟着你想的走就对了。我不会去解释我写歌要表达什么东西,写出来就放在那,是它自己的事了,跟我无关了。”这种开放态度,反而让作品获得了更持久的生命力。
正如海外华人听众感受到的“亲切感”,并非来自某种具体的地域符号,而是从歌曲中读到了自己的生活记忆与情感轨迹——这正是文化传播最本真的力量。
从惠州街头到世界舞台,当岭南文化不再需要依附港台叙事,当“土味”成为自信的文化表达,音乐或许能找到一条更接地气、更具生命力的路径。而这一切的起点,不过是一个年轻人用最熟悉的腔调,唱出了属于自己也属于所有人的生活与梦想。
文字 南方+记者 王越莹
剪辑 南方+记者 卢晓科恒信期货
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